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

明末清初軍事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三等靖海侯,諡襄庄,贈太子少傅。

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清兵來台平定朱一貴。

施琅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鎮。生于天元年(1621),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早年,他是鄭芝龍的部將,順治三年(1646)隨鄭芝龍降清。

不久,由于鄭成功的招攬,入海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成為鄭成功部下最為知兵善戰的得力部將。

施琅1651年在南澳下願南下廣東勤奮王。後又因為鄭成功命他回廈門未還其兵公而心生不滿情緒。

之後施琅因殺犯法親兵曾德再次觸怒了鄭成功,由此兩人不和,施琅父子三人被扣押。

後來,施琅用計逃脫,鄭成功即殺施父大宣及其弟施顯。

不久,施琅降清,與鄭成功對抗,先任同安副將,繼任同安總兵,

1662年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參與滿清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奉旨收複台灣,統帥福建舟師迅速攻取澎湖,爾後又利用有利

的態勢,主動、積極地招撫台灣鄭氏集團,促使鄭氏集團放棄抵抗而就撫。

其時,清廷內部對台灣地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是否留台存在爭議。

施琅上疏力主留台衛台。在分管兵部的東閣大學士的支持下,施琅的意見打動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

清廷終于決定在台灣設府縣管理,屯兵戍守。

按 : 鄭經接替鄭成功後,由于內部陳永華(鄭克臧岳父)和馮錫範(鄭克塽岳父)發生內鬨。

病中的鄭經把政務交由長子鄭克臧處理,克臧聰明能幹,做事井井有條,從來沒有過失,也很受

鄭經的寵愛和信任。

可惜在鄭經病逝之後,馮錫範毒死鄭克臧,立11歲的傀儡鄭克塽為延平王,

馮錫範專橫,貪贓枉法,大失人心。   

1664年施琅由于建議,清朝派他率兵攻取金廈新勝,預備進攻澎湖,直搗台灣。

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撫失敗後,施琅即上《邊患宜靖疏》,次年又寫《盡陳所見疏》,

強調從來順撫逆剿,大關國體,不能容許鄭經等人頑抗,盤踞台灣,而把五省邊海地方劃為界外,

使賦稅缺減,民困日蹙;必須速討平台灣,以裁防兵,益廣地方,增加賦稅,俾民生得甯,邊疆永安。

施琅分析雙方的力量,認為只要從中挑選勁旅二萬,足平台灣。

主張剿撫兼施,從速出兵征台,以免養癰為患。

施琅這一主張,受到以鰲拜為首的中央保守勢力的攻擊,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

為借口,把其建議壓下來。

施琅的議題被束之高閣,甚至裁其水師之職,留京宿衛,長達13年。

在京之日,經常注視福建沿海動向,悉心研究風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籌,以俟朝廷起用。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亂後,施琅終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薦下,

複任福建水師提督之職,加太子少保銜。

回到廈門後,便日以繼夜,廢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工制造器械,躬親挑選整搠,

曆時數月,使原來全無頭緒”的水師船堅兵練,事事全備。   

1683年6月14日,施琅督率水軍由銅山出發,很快攻克了鄭氏集團在澎湖的守軍劉國軒部,

此後,施琅又一面加緊軍事行動,一面對占據台灣的鄭氏集團施以招撫。在施琅大軍壓境之下,

鄭克塽茫然的說:人心風鶴,守則有變;士卒瘡痍,戰則難料。還是應當請降,以免今後追悔莫及。

鄭克塽畢竟是聰明的,聽從了劉國軒的勸告。   

8月13日,施琅率領舟師到達台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往迎接。

施琅入台之後,自往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經營台灣的功績作高度的評價,並稱收複

台灣是為國為民盡職,對鄭成功毫無怨仇。

收複台灣後,清廷有不少大臣主張棄台遷界,施琅對此堅決反對:

自古帝王致漢,得一土則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複割棄?

直到1683年率兵占領台灣後再請于朝,沿海遷民才悉複其業。

于是被棄的民田漸次墾辟,從福建到廣東,沿海禾麥,一望良疇。

施琅復台捷報抵京時,正值中秋佳節。

康熙看到全國最後一塊地方勢力抵抗根據地終于平定,喜不自勝,即解所禦龍袍馳賜,

親制褒章嘉許,封施琅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令其永鎮福建水師。

康熙三十六(1697),施琅卒于住所,葬在惠安黃塘虎窟。

康熙皇帝禦旨追加贈太子少傅,諡襄壯,並于泉州府學前建祠祀之。

十九都有靖海侯坊,同安等地立有績光銅柱、澤普南天、勳高大樹、澤沛甘棠等碑坊,

表彰施琅的豐功偉績。

施琅平台後,因戰功卓著,在台南置有將軍鄉。於是,福建沿海人民大量湧入台灣,

隨施琅渡台的晉江施姓親屬和族人不計其數。如施琅子施世驥、施世驃、施世驊:侄施世驤、施世祿;

族人施瑋、施瑤、施璿、施肇勳、施啟秉等。

施琅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 ;

次子施世驃,十五歲隨父出征,因有戰功授左都督,累遷廣東陸路提督,後調任福建水師提督,

擒獲海盜有功,受康熙嘉獎,康熙六十年朱一貴起義,施世驃曾統兵剿滅。

族人施啟秉以軍功授左都督,後任提督軍門,駐鳳山,後裔成為台灣的望族 ;

其長子施世榜,鳳山縣學拔貢生,襲職兵馬司副指揮,康熙五十八年,集眾興修八堡圳。

八堡圳又名施厝圳,引水築圳,東西八十餘裏,灌一百零三莊,約一萬九千餘甲,

圳道縱橫於彰化縣八堡之野,為清代全台第一大水利工程,惠及台民,功德無量,

連橫《台灣通史》有其專傳。

現今台南、彰化、淡水、高雄、台北等地

仍有人數眾多的施姓裔族聚居其間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