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佳言  (下)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誅,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書字雖工,而其神情終有唯籲側媚之態,不知人情隨想而見,如韓子所渭竊斧者乎,亦真爾也?

宋‧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後》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閥一,不為成書也。

宋‧蘇 軾《論書》

筆成家,墨成池,不及蠢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

宋‧蘇 軾《題二王書》

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為行、草,猶末嘗莊語而輛放言,無足道也。

宋‧蘇 軾《跋陳隱居書》

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宋‧蘇 軾《書吳道子畫後》

 

 

故其為書,氣秀色潤,意和筆調,然而合含剛特,謹守法度,柔而莫讀,如其為人。

宋‧朱文長《續書斷》

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不難工矣。

宋‧黃庭堅《跋與張載熙書捲尾》

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手硬,心意閒淆,乃入微耳。

宋‧黃庭堅《論捌法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宋‧米 芾《海岳名言》

草書若不人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

宋‧米芾《論草書帖》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

宋‧姜夔《續書譜》

 

凡宇之為體,緩不如緊,開不如密,斜不如正,濁不如清,左欲重,右欲輕,古人之筆莫不皆然也。

宋‧黃希先《論學書》

大抵飽學宗儒,下筆處無一點俗氣而暗合書法,玆胸次使之然也。

宋‧佚名《宣和書譜》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元‧趙孟頗《定武蘭亭跋》

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

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

元‧趙孟順《定武蘭亭跋》

 

 

學者從有筆墨處求法度,從無筆墨處求神理;更從無筆墨處參法度,從有筆墨處參神理。

明‧王 紱《書畫傳習錄》

高書不人俗眼,人俗眼者必非高書。

明‧徐 渭《題自書(一支堂帖)

學書當兼收並蓄,聚古人於一堂,接豐採於幾案。

明‧屠 隆《考巢餘事》

 

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常謂一法不通,儒者所恥;若一體不通,亦書家所恥也。

明‧趙宦光《寒山帚談》

 

 

欲書必舒散懷抱,至於如意所願,斯可稱神。書不變化,匪足語神也。

明‧項 穆《書法雅言》

凡欲學書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專一,次段要廣大,三段要脫化。

明‧倪後瞻《倪氏雜著筆法》

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也。

清‧王 (見《中國書論輯要川

寧拙毌巧,寧醜毌媚,寧支離毌輕滑,寧直率毌安排。

清‧傅 山《霜紅龕集》

 

 

志學之士,必須到愁慘處,方能心悟腕從,言忘意得,功效兼優,性情歸一,而後成書。

清‧宋 曹《書法約言》

書著意則滯,放意則滑。其神理超妙、渾然天成者,落筆之際誠所為不居內外及中間也。

清‧張 照《天瓶齋書畫題跋》

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清‧鄧石如(見包世臣《藝舟雙樣川

毫端變幻,出於腕下應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

清‧伊秉綬《默鹿集錦》

 

 

學書要識古人用筆,不呵徒求形似,若循牆依壁,只尋轍跡,則疵病百出。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學書有捷徑。古人居則畫地,廣福步;臥則畫席,穿表裡。以此惟之,則學書者不必皆筆也。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

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每習一帖,必使筆法章法透人肝脯,每換後帖,又必使心中如無前帖。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學書如窮經,宜先博涉,然後反約。切宗一家,精深有得,繼採諸美,變動弗拘,乃為不掩性情,自闢門徑。

 剛勁忌野,清勁忌薄。

清‧梁巘《評書帖》

牽絲有形跡,使轉無形跡;牽絲為有形之使轉,使轉是無形之牽絲,此即不著紙處,極要留意。

清‧蔣 驥《續書法論》

心聲心畫,元可矯為,然非刻苦用一番精力,雖人已成就,不見得全能搬移到紙上。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集》

 

臨碑旬月,遍臨百碑,自能釀成一體,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學問,已可成家。

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

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