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家族(074) 新豐 徐立鵬家族
新豐鄉,舊稱紅毛庄,至民國45年始改稱今名。當地漢人正式拓墾,據相關文獻記載,始於清朝雍正年間。 淡新檔案22410-116案件所載:「立典庄業契人汪文東等,有承先祖父遺下于雍正拾三年間,合夥向竹塹社大均等買給 荒埔壹所,續後股內承坐一併歸壹,坐落土名萃豐庄、眩眩埔、造船港、紅毛港、大溪墘、蠔?港等處……」 文中「先祖父」即泉州人汪淇楚, 汪淇處與汪仰瞻、汪廷昌等眾人,於雍正13年(1735)合夥 […]
新豐鄉,舊稱紅毛庄,至民國45年始改稱今名。當地漢人正式拓墾,據相關文獻記載,始於清朝雍正年間。 淡新檔案22410-116案件所載:「立典庄業契人汪文東等,有承先祖父遺下于雍正拾三年間,合夥向竹塹社大均等買給 荒埔壹所,續後股內承坐一併歸壹,坐落土名萃豐庄、眩眩埔、造船港、紅毛港、大溪墘、蠔?港等處……」 文中「先祖父」即泉州人汪淇楚, 汪淇處與汪仰瞻、汪廷昌等眾人,於雍正13年(1735)合夥 […]
清朝初朝,草屯境內的土地仍泰半為平埔族所擁有,此與屯番政策不無關係。 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亂時,曾得平埔番之助,故奏請屯番。 但是到了道光初年,平埔族大舉遷徙埔里時,其土地已所剩無幾。 入墾草屯者多是漳州人,雍正初,漳州人由彰化沿八卦臺地東緣南拓,覓墾南投、萬丹地區,並向南至名間, 又渡貓羅溪拓墾草屯西北。乾隆二年解除攜眷入臺之禁後,開拓之勢大盛,濁水溪北岸以草屯為中心的漢人聚落, 至乾隆 […]
黃耀南,幼名丙丁,字紹南,號樸亭。生於同治十年(1871)月三日,卒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享壽六十三歲。 清朝時封官為「都司」,日本政府命官當「大埔心區長」,一生辦學校、興水利,鋪路造橋,為鄉里造福,貢獻碩大, 難以縷述,為一代人傑。 「武舉人」黃耀南的來台開基祖,為十三世祖尚蛾公,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 由鹿港登陸,數代後定居埔心鄉黃厝〈武西堡大埔心莊西門外之地〉。 早期客家人 […]
擺厘是宜蘭進士里的舊稱,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 陳家原來住在福建漳州漳浦縣。 因為環境所迫,乾隆32年(1767)遷居到台灣的苗栗住了幾十年之後,又因社會動亂 而於道光3年(1823)來到宜蘭尋找新天地。 他們先定居在員山的鴨母寮,到了清咸豐年間,陳氏的陳宣梓、陳宣石兩堂兄弟開發擺厘地區,並且在這裡建立宅院。 經幾代族人的努力,「擺厘陳家」成建遠近聞名的重要家族。 「鑑湖」是宜蘭擺厘 […]
據陳氏族譜記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原為木匠的陳氏家族來臺祖陳任華,攜帶超纘、超貴二子, 自廣東省鎮平縣白馬鄉臨泉埧(即壩字)羅經圈渡台拓墾。陳氏父子在觀音紅崁頭白沙屯(今桃園縣觀音鄉)上岸,後遷 抵桃園南崁墾殖,三子陳超學在此時期誕生(乾隆五十年1785)。 日後陳氏三兄弟分家,陳超學在嘉慶十一年(1806)因避閩粵械鬥,從南崁移居新埔五分埔, 成為陳氏家族開基五分埔的始祖,也根植陳家在五 […]
吳鸞旂(1862-1922),字泮水,號魯齋,祖籍福建龍溪臺灣彰化縣藍興堡出身。 是清末及日治時期臺灣中部的著名仕紳,與林獻堂之父林文欽為表兄弟。 吳郡山家族主要分布區─臺南、彰化及臺中等三個縣市,尤其著重於彰化平原的開發。 入彰的發展,則包括吳文海入墾湳港西莊及水漆林莊、吳文清建立水漆林莊吳郡山館業、吳世同入墾東螺西保 十三甲、吳師舜建立十三甲館等,以及租業的管理與紛爭。 並及於當時亦屬彰化縣轄 […]
姜家在九芎林地區之墾業可分成兩大部份: 一是佃首姜勝智之拓墾九芎林,一是姜秀鑾之往九芎林南勢地區之開墾。 姜朝鳳育有七子,擁有豐沛之勞動力,具發展潛力。但紅毛港地區,可墾土地已為大墾戶所佔有,耕地取得困難。 較具進取積極精神,不以佃農為滿足者,前往開墾第一線,尋找發展機會,是極為正常之現象。 姜家子弟後來有四房(即勝捷、勝賢、勝略、勝智等),遷往九芎林地區,其遷居時間當在乾隆三、四十年代。 當 […]
新竹姜朝鳳家族,雖然不如五大家族舉台聞名,但卻有其重要性與特色。 連橫《台灣通史》書中,姜氏族人有三人入傳。一是姜朝鳳,附於新竹拓墾始祖〈王世傑列傳〉之中。 一是姜秀鑾,列有〈姜周列傳〉專傳。一是姜紹祖,列有〈吳、徐、姜、林列傳〉。 其中姜朝鳳、姜秀鑾因開墾而入傳;姜紹祖因抗日而入傳。姜紹祖所領導之義勇,其先人多屬大隘的拓墾者。 此外,姜氏族人尚有多人,為地方性志書所樂載,如姜勝智被稱為「拓墾九芎 […]
祖籍福建、同安來台祖許飯於光緒年間來台,先在后里貓仔坑一帶開 墾,其子許其琛每天從后里挑柴到大安海口賣, 回程再挑鹽回來賣,省吃儉用 賺了一些錢,然後搬到鐵砧山腳買土地開墾。 許其琛有五子(天催、天富、天奎、天象、天德),大房天催較為精明幹練,曾是首任外埔庄長。 兄弟共開墾500多甲漸漸富有起來,許家的田產遍佈大甲、社尾、苑裡山腳、彰化和美。 日治時期,因為將今后里統稱為「內埔」,而將其西邊之 […]
竹東舊名「樹杞林」,此地名起源自漢人出至此地時,只見一地樹杞樹繁茂成林,故以此名之。 又樹杞樹亦有別稱「橡棋林樹」,所以舊時竹東也有人稱作「橡棋林」。 漢移民入墾前,竹東台地乃至周邊山麓廣闊森林地域本是原住民狩獵遊耕之場。 在清乾隆以前,當地已設有樹杞林隘,但漢人開墾的規模並不大,僅置隘丁十五至二十名防守; 一直到了清乾隆中葉,漢人的犁耙才越過頭前溪,進入本地。 乾隆三十四年(1769),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