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匠群英(38) 蔣銀牆 蔣金輝 蔣細來
石雕本是寺廟建築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石柱到石堵等,都可見石雕藝術的運用 , 惠安因盛產優質之花崗岩與青斗石,提供良好的條件培養石匠師,其中又以崇武鎮鋒前村的蔣氏匠派為最。 按《鼎義三門盾蔣氏宗譜》:「鼎義三門盾蔣氏開基祖蔣德麟字志意,在清雍正二年問到福甯州十二 鑿石為業,至於乾隆八年徙居鼎義新六都菁嵐下三門盾居焉,立志創業。」 由此可知,峰前石匠早於雍正二年,已憑藉技藝四處謀生。 峰前蔣氏石匠在臺 […]
石雕本是寺廟建築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石柱到石堵等,都可見石雕藝術的運用 , 惠安因盛產優質之花崗岩與青斗石,提供良好的條件培養石匠師,其中又以崇武鎮鋒前村的蔣氏匠派為最。 按《鼎義三門盾蔣氏宗譜》:「鼎義三門盾蔣氏開基祖蔣德麟字志意,在清雍正二年問到福甯州十二 鑿石為業,至於乾隆八年徙居鼎義新六都菁嵐下三門盾居焉,立志創業。」 由此可知,峰前石匠早於雍正二年,已憑藉技藝四處謀生。 峰前蔣氏石匠在臺 […]
清代初期台灣有不少寺廟的石雕是在大陸雕好才運來安裝的,嘉慶道光年間,來台的惠安匠師利用運抵的石材,開始建立自己的風格。 目前新竹市議會前的石獅即是一例。 同治年間起造林恆茂祖祠時,林占梅聘請參與頤和園工程的惠安名匠張金英,自大陸抵台, 以名貴的玉昌湖青斗石雕製四尺二寸的石獅放置在祖祠前。 依據其孫林家興指出: 當石獅雕成後,家祠未及修竣,光緒十二年(1886),新竹知縣方祖蔭將之安置在新完工的試院 […]
鹿港地區自古以來,即是傳統木雕業的重鎮,不論是寺廟建築、神像雕刻、家具及宗教法器, 都是鹿港盛行的傳統工藝事業。 歷經百年的發展,在鹿港地區,到處可見木雕工作室,以及神案、佛具店舖林立。 近代當地知名的木雕業,以李氏家族較為重要,其中李松林、李煥美可為代表。 李氏的先祖李克鳩,自道光年間從泉州來台,參加鹿港龍山寺的重修工程,從此開始家傳的木雕事業。 李松林參與的木刻工作,遍佈知名的寺廟與宅第,獲頒 […]
泉州惠安在過去一向被視為—石雕之鄉。在這樣一個地理條件極為貧瘠的地區成長,村莊附近的 民眾大多 仰賴手藝工業維持生計,例如,離崇武稍遠之溪底村是擅長大木結構的專業村, 曾到過台灣 有名的唐山匠師王益順即出自於此, 另外,著名的蔣氏石匠則出自崇武的峰前村,而張木成所居住的五群村,舊稱黃坑舖,同村親族 不是前往南洋經商,就是以打石為業,其父親張火廣即當地出名的石匠之一…R […]
惠安石匠來台匠師以峰前村蔣系匠師為主。另一位來自惠安縣淨峰鄉的張火廣 , 大約於1910 年代來臺 , 在台灣寺廟建 築也有不少作品,而且多以觀音山石為主要石料。 張木成(1905-1994),福建惠安縣淨峰鄉五群村人,廟宇石匠師,作品常見於台灣傳統廟宇, 對日後台灣打石業技藝影響深遠,人稱木成司。 張木成出生於「石雕之鄉」惠安的五群村,鄰近的峰前村以石匠聞名,如蔣馨等蔣姓石匠家族。 張木成父親張 […]
辛阿救(1886-1928),又名辛亞救,或簡作辛救,福建泉州惠安縣辛家莊人, 清末民初的廟宇石匠師,粵東客家人,以善刻廟宇龍柱聞名。北埔姜氏家廟的石作由辛阿救、 姜房等兩組匠師一同完成,但並非以分金線為界、互競技藝的「拼對場」(對場作),而是各自 打製不同構件,分工合作,所選用的石材也有差異。 辛阿救師承粵東名匠,其家族多為石匠,全台許多大廟立體龍柱及石雕皆出自辛氏名師。 辛家三代包括其父辛 […]
剪黏引入台灣的時間約為清領中期,距今150多年。台灣歷史上最傑出的剪黏師傅為何金龍, 1927年自中國廣東汕頭應聘來台主持學甲慈濟宮的壁堵裝飾;1928年再接下佳里金唐殿的整修工程 ,留下眾多五彩繽紛、燦爛奪目的作品。 台灣的剪黏匠師分南北兩派,北派匠師以擅長於揣摩人物姿態的洪坤福為主, 1908年,洪坤福與師傅柯訓參與北港朝天宮修建,從事剪黏並傳授交趾陶製造技術,門徒後來 散居南北各地。 至於南 […]
王保原,人稱「保原師」。昭和四年(1929)生,投入剪黏藝術超過一甲子。 「剪黏」又名「剪花」,顧名思義是裝飾各種「剪」裁成形的瓷片,「黏」於灰泥的表面, 係中國南方所特有的一種嵌鑲藝術,通常見於廟宇屋頂及壁堵,係先剪裁瓷片或碗片適用部分, 黏貼到塑造的形態上,匠師再做細部彩繪修飾。剪黏藝術表現出廟宇五彩繽紛、光彩奪目之 輝煌氣度,是廟宇建築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原是台南佳里人的王保原,自 […]
台灣傳統建築約可分為閩粵兩大系統,因此寺廟裝飾藝術也隨之而有閩、粵之別。 宋代李誡之《營造法式》將建築的木料工程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兩大類,凡與建築整體木框架構 有關的構件的規格、工料,歸入大木作範圍。 台灣傳統建築以木結構為骨幹,而「大木作」指傳統建築的結構體,如柱、樑、斗、栱等構架及 其構件(瓜筒、斗栱、雀替等)之榫接、組構、豎立等工作。 傳統工匠中的大木作師傅,是受託興建工程的主要人物,從建築 […]
澎湖地區大木匠師係傳統建築的核心人物,主要分為三派系, 其一、葉系源自葉媽利,其二、謝系源自葉媽利,以謝江為首,其三、藍系源自藍木。 清代以來,澎湖天后宮曾多次整修,乾隆十五年(1750)澎湖媽祖宮因年歷久遠,風雨侵襲, 有坍塌傾頹之危,澎湖通判何器乃倡議重修。 乾隆五十七年(1792)協鎮李南馨等官紳倡議再修。 嘉慶二十三年(1818)通判陞寶、水師副將陳一凱等官紳再倡議重修。 日治時期,大正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