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先民到此墾荒,建屋成村,因刺桐樹綠布,故取名為莿桐巷。 《諸羅縣志》記載著「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本鄉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劃屬西螺堡, 新庄、湖 […]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先民到此墾荒,建屋成村,因刺桐樹綠布,故取名為莿桐巷。 《諸羅縣志》記載著「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本鄉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劃屬西螺堡, 新庄、湖 […]
土牛劉家的歷史,幾乎就是土牛的地方發展史。劉氏先人約於乾隆十五年(1750)進入石岡拓墾。 至劉文進(啟成)(1771~1826)時,因經營樟腦油而致富,隨著官府禁墾政策解禁,劉文進招募佃農, 進入東勢角拓墾,擁有廣大田產,而成為當地一大家族。 嘉慶末年,劉文進於土牛建立祖祠,號為「德馨堂」,即是今日的土牛客家文化館。 劉文進逝世後,四個兒子劉章仁、劉章職、劉章喜、劉章崧四大房承續祖業,繼 […]
大林三和里之得名可能來自該里原由林仔頭、林仔前與水碓等三個舊聚落組成。 最大的林仔頭以江、黃、蔡三宗族為主。 其中人戶最眾的江氏係永定高頭東山房派下(永定江氏於大林分布最多者為溝背等北五里), 據《大林三和里(林仔頭) 重修濟陽江氏移臺族譜》(1918 年抄本)〈二十五世嗣孫國洋序〉稱: 「十九世在瑞公,瑞公平素志在四方,即率其弟到臺。自己居於林仔頭庄居住,其弟居於三十張梨(犁)…。」 該譜〈 […]
武舉人 光緒十五年(己丑):臺南府蘇建邦、彰化張廷樞、淡水陳邦超。 光緒十七年(辛卯):臺灣縣張寶山(原籍漳浦)、宜蘭縣陳遐齡(籍漳浦)、李濬川(籍詔安)。 光緒十九年(癸巳)恩科:宜蘭縣陳朝儀(原籍漳浦)、彰化黃輝南、淡水周玉輝。 蘇東岳,號太虛,善化鎮人,善詩文,其師為善化武舉人蘇建邦, 大正12年參加文化協會,為會員,昭和6年(19 […]
武舉人 光緒十四年(戊子):臺灣縣胡澄淵、彰化曾鎮邦、張國揚(原籍漳浦縣)。 光緒十五年(己丑):臺南府蘇建邦、彰化張廷樞、淡水陳邦超。 光緒十七年(辛卯):臺灣縣張瑤山 (原籍漳浦)、宜蘭縣陳遐齡(籍漳浦)、李濬川(籍詔安)。 大雅區員林里張姓遷入很早,大概於員林村聚落形成初期即已遷入, 此從寶興宮沿革張媽容公可得到印證, 且地方上所留存建築亦以張家古厝最 […]
武舉人 光緒五年(己卯):臺灣府沈宗海、淡水楊廷輝、蔡丕烈。 光緒八年(壬午):臺灣縣葉騰雲、宜蘭縣潘振芳(籍漳浦)、彰化許肇清。 蔡丕烈,字光燦,1861年生於台北和尚洲 (蘆洲)。 其父蔡佛托,字競滄,為始祖蔡顯佑之第十五世後嗣。先袓約於1855年前後偕妻朱玉,從祖籍 福建泉州同安縣十六都成名鄉安仁里蔡庭保東西社移民台灣,落腳於台北和尚洲(蘆洲)。 以携帶來之有限資 […]
武舉人 光緒元年(乙亥):臺灣府朱春田、賴廷彰、淡水黃希文(府學附生)。 光緒二年(丙子):臺灣府黃令成、臺灣縣李年進、彰化林錦清。 興濟宮位在林園鄉林園村忠孝西路與文化街的交叉口,創立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廟內供奉保生大帝。 據廟內壁刻廟誌,謂係明永曆十五年(1661) ,鄭成功之部將隨身奉請大帝金身來台,初以竹茅建祠, 清道光年間重建為石壁瓦頂。 […]
武舉人 同治六年(丁卯):臺灣府陳宗治、張大川、彰化丁金城。 同治九年(庚午):淡水廳周振東(噶瑪蘭籍,原籍平和)、臺灣府胡捷登(噶瑪蘭籍,原籍南靖)、臺灣蔡洪儀。 同治十二年(癸酉):臺灣縣錢國珍、噶瑪蘭廳周元泰(籍漳浦)、淡水王廷理(基隆人)。 渡海來台的閩南人,在經過慘澹經營,生活安定以後,開始注意到休閒娛樂。 於是泉州人就把他 […]
武舉人 同治元年(壬戌)恩科(並補行咸豐辛酉正科):臺灣府陳廷開、王廸訓、臺灣縣陳開泰、林建中、鳳山張成材、 黃煥猷、淡水廳李輝東(噶瑪蘭籍,原籍詔安)。 同治五年(丙寅並補 […]
武舉人 咸豐元年 ( 辛亥 ) : 臺灣府陳聯江、鳳山尤拔元。 咸豐二年(壬子):臺灣縣林朝清。 咸豐五年(乙卯):彰化廖正榜。 咸豐九年(己未)恩科(補行戊午正科):臺灣府顏廷言、臺灣縣林朝輝、鳳山林玉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