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菴,生於浙江鄞縣,陸九淵門人沈煥的後裔,布政使沈九疇族曾孫。 是一位南明時期的文人、官吏;後半生因故流寓台灣,留下若干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 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臺灣古典文學之祖」。 沈光文自幼苦讀,參加明經科考試而進太學,成為太學生。 明末北直隸大亂,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許多士人難逃到南直隸。 福王在南京即位,找到沈光文, […]
畫家小傳(07) 郭柏川
郭柏川(1901-1974),字少松,台灣台南人,知名美術家,教師。 郭柏川,1901 年出生於台南,剛滿兩個月父親就因病辭世,由母親守節扶養長大。 二十六歲時,因所處境遇不如意決定赴日本讀書求發展。原計畫去學法律,但礙於當時政治環境,因而改習繪畫,寄情於藝術。 郭柏川經三度應考,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從岡田三郎助習畫。 據同校低他一屆的另一位前輩畫家李梅樹表示,郭柏川是以優異成績第五名畢業 […]
畫家小傳(06) 李梅樹
李梅樹(1902-1983)是一位美術家、畫家、教授、議員,出生於桃仔園廳三角湧(今新北市三峽區), 1947年曾主導重修三峽祖師廟,對其建築與設計頗下苦心,祖師廟因而名譟一時,甚至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 自小喜歡美術和音樂,年少時適逢鎮上重修祖師廟,他被修廟畫師熟練的技巧所吸引,加上喜歡閱讀三國、 水滸等通俗小說並隨興鉤畫故事中的人物,因而嚮往成為一位畫家。 李梅樹讀了兩年農產實業科與 […]
詩家小傳(08) 李建興 黃景岳 張添進
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人仕紳成立瀛社,為北部詩壇盛事。許多基隆詩人如顏雲年、許梓桑、李碩卿等人, 便參與瀛社活動,除了資助瀛社運作外,更是社中重要的份子。 大正元年(1912),顏雲年新居「環鏡樓」落成,廣邀全臺詩人名士,舉辦全臺詩人聯吟大會,一連兩日,盛 況空前,是基隆文學史上重要的藝文紀錄。 後來,顏雲年延請張純甫、李碩卿等人共組「小鳴吟社」,為基隆最早之詩社,開啟了基隆古典詩壇興盛的風氣。 臺 […]
詩家小傳(07) 顏雲年 李碩卿 周步蟾
顏雲年(1874年-1923) 譜名燦慶,字雲年,號吟龍,以字行。基隆瑞芳人, 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基隆顏家的重要成員之一。日治時期的知名礦業家。 顏家自清代道光年間居於瑞芳鮚魚坑,一直是採礦門閥,以煤礦為主,兼及金瓜石金礦。 1895年,日治時期開始,臺灣總督徵收所有礦區開採權,改歸公有。 顏雲年早歲熟讀四書五經、漢文典籍,曾應科舉,不中,因能臺語、日語, 1896年為日軍瑞芳守備隊通譯 […]
詩家小傳(06) 許梓桑 陳其寅 周植夫
許梓桑(1874-1945) 字迺蘭,號德馨,同治十三年(1874) 生於雞籠堡新店街,幼失怙,母胡氏敎以詩經。 有人說他本姓胡,為基隆許姓商賈收養。漢文造詣深厚,擅詩詞。有人說他曾受業於 舉人江呈輝。日治期間 (1909) 江氏返台,暫住許家,可見兩人之關係。 日治時期的基隆街指的是石牌、玉田、草店尾、福德、暗街仔、媽祖宮口、崁仔頂、新店、後井仔、和興頭街等地。 許梓桑被指派擔任基隆區街庄長事務 […]
古典詩詞中的 基隆景物
康熙年間,由高拱乾纂寫《台灣府志》開始,便紀錄有「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 「東澳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台觀海」等所謂台灣八景中, 基隆便開始成為古典文學中的風景之一。 康熙五十六年周鍾瑄、陳夢林等編《諸羅縣志》有諸羅六景;乾隆年間,劉良璧等編《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中有台灣八景; 同治年間陳培桂、楊浚編《淡水廳志》有全淡八景,其中都包括了所謂「雞籠積雪 […]
寺廟楹聯(111) 里港 雙慈宮
(1) 咸豐九年己未陽月 海邦被澤 翰林院編修□□□□□□ 掌教海東書院 黃紹芳 敬書 □□□ 阿里港街總理 □□職員 林啟清 薰沐叩 (2)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四月 海宇澄清 嚴家淦 敬題 (3) 大正十四年歲次己巳仲春月寒食 靈昭海國 國棟 陳崑木敬書 重修雙慈宮董事 陳螟蛉 薰沐叩謝 (4) 大正十四年歲次己巳仲春月寒食 至大至剛 文經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