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 青嶼張氏的由來及發展
儒林是晉江磁灶鎮張林村的雅稱。張林是一個古老的村落,宋時屬於開建鄉務本裏,元、明、清屬三都, 民國時稱碧山鄉,現屬晉江市磁灶鎮。北距泉城15公里,西距晉江市區7公里,古代有古陵驛道經過村邊。 該村周圍環山,東西有溪流,村民歷來務農為生,善植果林。現有人口一萬餘人,皆為張姓。 《元和姓纂》云: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 一説 : 張氏始祖揮公,自姬姓,世居 […]
儒林是晉江磁灶鎮張林村的雅稱。張林是一個古老的村落,宋時屬於開建鄉務本裏,元、明、清屬三都, 民國時稱碧山鄉,現屬晉江市磁灶鎮。北距泉城15公里,西距晉江市區7公里,古代有古陵驛道經過村邊。 該村周圍環山,東西有溪流,村民歷來務農為生,善植果林。現有人口一萬餘人,皆為張姓。 《元和姓纂》云: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 一説 : 張氏始祖揮公,自姬姓,世居 […]
清時平鎮為桃澗堡的一部分,以當時的行政區劃可分為八保庄、安平鎮庄、雙連坡庄、宋屋庄、北勢庄、 南勢庄、山仔頂庄、東勢庄、社仔庄等。 平鎮的名稱由來是由於以前為了保護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因而在此地設置張路寮(今楊梅區 埔心地區)、望路寮(今平鎮區南勢地區),夾在兩地之間的地區則稱為西勢(今平鎮區平鎮里一帶,今桃72線 南平路沿線),後來治安好轉,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改稱為安平鎮。 […]
《張氏族譜》記載:泉州賢坂張氏的始祖張天覺,河南光州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 以參謀削王仙芝之亂,授南劍刺史,及朱溫纂唐,便棄官避亂入閩。 另相傳本開基祖張天觷公曾是晚唐左班丞相,唐末朝庭官宦惡鬥紛爭、社會動亂難忍, 於是自正棄官攜2妾(洪氏、許氏,髮妻留原籍固始)、帶3子、喚侍從,隨王緒、王潮、王審知大軍入閩, 經浦城、南平、廣東、漳州、同安至賢坂山前停留。 經一番審時度勢、觀天相測地 […]
許丙 (1891-1963) 字芷英,幼名亞丙,號大山,生於淡水,曾任板橋林家林本源總事務所庶務長、 臺北州協議會議員、臺灣總督府評議員、日本貴族院議員、永昌產業代表者、華南銀行監察役、臺灣興業信託監察役、 唐榮鐵工廠顧問、臺灣青果公司顧問、許氏宗親會會長。 許丙其父許松麟,曾務農,後於淡水港做通譯,在許丙8歲時去世。 淡水公學校畢業,1907年就讀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1 […]
蔡氏之本出自黃帝后裔。蔡姓起源“蔡”古國名。 公元前十一世紀 ,周武王登位,分封諸侯國,封其弟姬叔度于蔡地, 建都于河南上蔡, 以蔡地為國名,并以封地及國名為姓,故為蔡氏之始祖。 爾后,蔡叔度因跟隨武庚反叛周朝,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 名胡)為 國 君。蔡國傳25侯,共22代,歷期583年。 此間,蔡國多次受 到楚國的逼迫,蔡氏部分裔孫遂遷至陳留考城(今河南開封)和濟陽( 今山東荷澤)繁衍。 […]
舉人 光緒八年(壬午)鄭孝胥榜:新竹陳濬芝(廩生。原籍安溪。五品銜)、彰化陳大猷(籍安溪)、 吳廷琪、淡水余紹賡(粵籍附生)、林啟東 (丙戌進士)、王藍石 (台南善化)、李清琦(彰化籍,晉江人)、蔡國琳 、 羅秀惠 (嘉義籍 )。 李清琦(1856-?)字壁生,號石鶴。福建晉江人。明代進步思想家李贄的族裔。 光緒八年 (1882),李清琦以 […]
舉人 光緒八年(壬午)鄭孝胥榜:新竹陳濬芝(廩生。原籍安溪。五品銜)、彰化陳大猷(籍安溪)、 吳廷琪、淡水余紹賡(粵籍附生)、林啟東 (丙戌進士) 、 王藍石 (府學,善化人)。 光緒二十年 (甲午) 伊象昴榜:歐道行( 縣學廩生)、鄭家珍 (新竹縣學廩生。原籍南安縣) 、葉仁山 (三灣人。 […]
楊慎(1488-1559) ,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諡文憲, 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 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楊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場文》、《過秦論》,眾人皆驚。 進京後,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讚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習。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試一甲 第一名(狀元),賜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