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家族(066) 外埔 鐵砧山 許家
祖籍福建、同安來台祖許飯於光緒年間來台,先在后里貓仔坑一帶開 墾,其子許其琛每天從后里挑柴到大安海口賣, 回程再挑鹽回來賣,省吃儉用 賺了一些錢,然後搬到鐵砧山腳買土地開墾。 許其琛有五子(天催、天富、天奎、天象、天德),大房天催較為精明幹練,曾是首任外埔庄長。 兄弟共開墾500多甲漸漸富有起來,許家的田產遍佈大甲、社尾、苑裡山腳、彰化和美。 日治時期,因為將今后里統稱為「內埔」,而將其西邊之 […]
祖籍福建、同安來台祖許飯於光緒年間來台,先在后里貓仔坑一帶開 墾,其子許其琛每天從后里挑柴到大安海口賣, 回程再挑鹽回來賣,省吃儉用 賺了一些錢,然後搬到鐵砧山腳買土地開墾。 許其琛有五子(天催、天富、天奎、天象、天德),大房天催較為精明幹練,曾是首任外埔庄長。 兄弟共開墾500多甲漸漸富有起來,許家的田產遍佈大甲、社尾、苑裡山腳、彰化和美。 日治時期,因為將今后里統稱為「內埔」,而將其西邊之 […]
竹東舊名「樹杞林」,此地名起源自漢人出至此地時,只見一地樹杞樹繁茂成林,故以此名之。 又樹杞樹亦有別稱「橡棋林樹」,所以舊時竹東也有人稱作「橡棋林」。 漢移民入墾前,竹東台地乃至周邊山麓廣闊森林地域本是原住民狩獵遊耕之場。 在清乾隆以前,當地已設有樹杞林隘,但漢人開墾的規模並不大,僅置隘丁十五至二十名防守; 一直到了清乾隆中葉,漢人的犁耙才越過頭前溪,進入本地。 乾隆三十四年(1769),有 […]
「關西羅家」是桃竹苗區的名門旺族,從日據時代至今,以石灰石礦和茶葉兩大產業聞名全臺灣, 對臺灣水泥和茶葉兩大經濟產業影響深遠。 羅姓在關西地區人口眾多,包括有:五欽派、九如派、祿富派三派。 關西羅姓,源自廣東蕉嶺縣廣福鄉鐵坑, 衍自於德達公 派下。 乾隆年間許多羅姓宗親,渡海從苗栗地區中港上岸,其中一批北上「美里庄」由<羅奕貴>帶頭, 包括他的兒子羅秀文、侄子羅秀政 。 奕貴 […]
陳輝煌,原名陳輝,字耀廷,號東興,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赤湖社人,生於清道光 18 年(1838), 年 24(1862)因販賣私鹽,渡海逃至宜蘭,至宜蘭城西投靠同宗,然因通緝在案,且武功過人,族親乃鼓勵其 至邊陲地帶營生,陳輝煌遂至泉大湖地區充當隘勇。 道光年間阿里史等流蕃,輾轉流離於西南沿山一帶(相當於浮洲堡阿里史庄一帶的大湖山邊)。 由於他們有屯務的經歷,又對於防禦生蕃之事頗為熟悉,陳輝煌乃與 […]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其地名起源於墾成地之面積,以每五甲為一張犛計,意即有三十甲的耕地之處, 故名為六張犛,大正九年(1920)時改稱為六家。 此地在漢人未入墾前稱為「霧崙毛毛荒埔」。 乾隆二年(1737)泉州晉江周家來到此地開墾, 乾隆十四年(1749)竹塹社平埔族亦移此荒埔,並建立東興社。 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又有饒平人林欽堂、林孫彰、率林居震、林先坤從鹿港移墾六張犛, 築六張犛圳, […]
林為恭(1908-1982),苗栗縣頭份鎮望族林清文的長男。曾任苗栗縣頭份鎮鎮長、臺灣省參議會(台灣省議會前身) 第一屆參議員,後代表國民黨當選為第四、五屆苗栗縣縣長。有著名外甥吳伯雄。 林家自1836年由大陸移民來臺,1860年代起以晉盛商號經營南北貨買賣崛起於頭份地區。 日治時期,其祖父林啟興曾擔任頭份保良局長(1896)、總代(1897)、保正(1902~35); 父林清文曾獲總督府授配紳章 […]
台中梧棲楊氏的開基祖為楊琨,字至器,號華堂。祖居金門金沙鎮官澳村下八巷。 兄弟兩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楊鴻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慶年間渡台。 初時,身中僅有18銅錢,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不得已挑水度日,後改作廚司。 每日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時所稱貿易商。 與內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號楊合順。 其從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對貧民甚多援助,對政府亦多貢獻,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 […]
楊志申 字燕夫,臺灣縣(今台南市)人,初居郡治之東安坊。少孤,事母孝,昆仲六人,志申居次,而善視諸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嘗徙其父之墓地以拓建學宮,知府蔣毓英嘉其義行,為擇善地改葬。 時半線(今彰化)初闢,草萊未墾,志申遂適焉。居於柴坑仔莊,貸番田而耕之,督率諸弟,盡力農功,數年, 家漸富,闢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溪之水灌溉,潤田千數百甲;又鑿福馬、深圳,線東西兩堡之田皆其所有。 復 […]
義橋仔劉家古樓即是聞名全台的民雄鬼屋,地點位在民雄鄉義檢山墳場附近。 主體建於1929年,係曾擔任民雄溪口庄庄長的劉容如(1881-1951)所建,洋樓為三層樓巴洛克式風格建築, 紅磚砌牆,華麗典雅,後來劉家人不知何故陸續遷出,致年久失修,荒廢至今…… 興中村是由昔日的江厝店、江厝仔、劉竹仔腳、義橋仔、客人莊等合併而成。 江厝店、江厝仔是廣東潮州府的江姓先民拓殖定居之地,因 […]
鹿港五福大街為乾隆年間漸進形成的商業大街,昔日稱為「不見天街」,是當時全臺最大的商店街。 位於大街上的長條街屋是因應當時商業使用而衍生的建築形式,至今鹿港的中山路仍保留許多郊商舊址, 如意樓為廈郊之首「慶昌行」的祖厝。而意樓斜對面之「新協源」,今稱「丁家大宅」或「進士第」, 亦為泉郊之一,其商業規模未如慶昌行,但在光緒年間因丁醴澄高中進士而著稱。 丁家古厝見證鹿港的商業與文化發展,而丁家兼具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