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家族(071) 宜蘭 擺厘 陳家
擺厘是宜蘭進士里的舊稱,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 陳家原來住在福建漳州漳浦縣。 因為環境所迫,乾隆32年(1767)遷居到台灣的苗栗住了幾十年之後,又因社會動亂 而於道光3年(1823)來到宜蘭尋找新天地。 他們先定居在員山的鴨母寮,到了清咸豐年間,陳氏的陳宣梓、陳宣石兩堂兄弟開發擺厘地區,並且在這裡建立宅院。 經幾代族人的努力,「擺厘陳家」成建遠近聞名的重要家族。 「鑑湖」是宜蘭擺厘 […]
擺厘是宜蘭進士里的舊稱,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 陳家原來住在福建漳州漳浦縣。 因為環境所迫,乾隆32年(1767)遷居到台灣的苗栗住了幾十年之後,又因社會動亂 而於道光3年(1823)來到宜蘭尋找新天地。 他們先定居在員山的鴨母寮,到了清咸豐年間,陳氏的陳宣梓、陳宣石兩堂兄弟開發擺厘地區,並且在這裡建立宅院。 經幾代族人的努力,「擺厘陳家」成建遠近聞名的重要家族。 「鑑湖」是宜蘭擺厘 […]
據陳氏族譜記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原為木匠的陳氏家族來臺祖陳任華,攜帶超纘、超貴二子, 自廣東省鎮平縣白馬鄉臨泉埧(即壩字)羅經圈渡台拓墾。陳氏父子在觀音紅崁頭白沙屯(今桃園縣觀音鄉)上岸,後遷 抵桃園南崁墾殖,三子陳超學在此時期誕生(乾隆五十年1785)。 日後陳氏三兄弟分家,陳超學在嘉慶十一年(1806)因避閩粵械鬥,從南崁移居新埔五分埔, 成為陳氏家族開基五分埔的始祖,也根植陳家在五 […]
吳鸞旂(1862-1922),字泮水,號魯齋,祖籍福建龍溪臺灣彰化縣藍興堡出身。 是清末及日治時期臺灣中部的著名仕紳,與林獻堂之父林文欽為表兄弟。 吳郡山家族主要分布區─臺南、彰化及臺中等三個縣市,尤其著重於彰化平原的開發。 入彰的發展,則包括吳文海入墾湳港西莊及水漆林莊、吳文清建立水漆林莊吳郡山館業、吳世同入墾東螺西保 十三甲、吳師舜建立十三甲館等,以及租業的管理與紛爭。 並及於當時亦屬彰化縣轄 […]
姜家在九芎林地區之墾業可分成兩大部份: 一是佃首姜勝智之拓墾九芎林,一是姜秀鑾之往九芎林南勢地區之開墾。 姜朝鳳育有七子,擁有豐沛之勞動力,具發展潛力。但紅毛港地區,可墾土地已為大墾戶所佔有,耕地取得困難。 較具進取積極精神,不以佃農為滿足者,前往開墾第一線,尋找發展機會,是極為正常之現象。 姜家子弟後來有四房(即勝捷、勝賢、勝略、勝智等),遷往九芎林地區,其遷居時間當在乾隆三、四十年代。 當 […]
新竹姜朝鳳家族,雖然不如五大家族舉台聞名,但卻有其重要性與特色。 連橫《台灣通史》書中,姜氏族人有三人入傳。一是姜朝鳳,附於新竹拓墾始祖〈王世傑列傳〉之中。 一是姜秀鑾,列有〈姜周列傳〉專傳。一是姜紹祖,列有〈吳、徐、姜、林列傳〉。 其中姜朝鳳、姜秀鑾因開墾而入傳;姜紹祖因抗日而入傳。姜紹祖所領導之義勇,其先人多屬大隘的拓墾者。 此外,姜氏族人尚有多人,為地方性志書所樂載,如姜勝智被稱為「拓墾九芎 […]
祖籍福建、同安來台祖許飯於光緒年間來台,先在后里貓仔坑一帶開 墾,其子許其琛每天從后里挑柴到大安海口賣, 回程再挑鹽回來賣,省吃儉用 賺了一些錢,然後搬到鐵砧山腳買土地開墾。 許其琛有五子(天催、天富、天奎、天象、天德),大房天催較為精明幹練,曾是首任外埔庄長。 兄弟共開墾500多甲漸漸富有起來,許家的田產遍佈大甲、社尾、苑裡山腳、彰化和美。 日治時期,因為將今后里統稱為「內埔」,而將其西邊之 […]
竹東舊名「樹杞林」,此地名起源自漢人出至此地時,只見一地樹杞樹繁茂成林,故以此名之。 又樹杞樹亦有別稱「橡棋林樹」,所以舊時竹東也有人稱作「橡棋林」。 漢移民入墾前,竹東台地乃至周邊山麓廣闊森林地域本是原住民狩獵遊耕之場。 在清乾隆以前,當地已設有樹杞林隘,但漢人開墾的規模並不大,僅置隘丁十五至二十名防守; 一直到了清乾隆中葉,漢人的犁耙才越過頭前溪,進入本地。 乾隆三十四年(1769),有 […]
「關西羅家」是桃竹苗區的名門旺族,從日據時代至今,以石灰石礦和茶葉兩大產業聞名全臺灣, 對臺灣水泥和茶葉兩大經濟產業影響深遠。 羅姓在關西地區人口眾多,包括有:五欽派、九如派、祿富派三派。 關西羅姓,源自廣東蕉嶺縣廣福鄉鐵坑, 衍自於德達公 派下。 乾隆年間許多羅姓宗親,渡海從苗栗地區中港上岸,其中一批北上「美里庄」由<羅奕貴>帶頭, 包括他的兒子羅秀文、侄子羅秀政 。 奕貴 […]
陳輝煌,原名陳輝,字耀廷,號東興,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赤湖社人,生於清道光 18 年(1838), 年 24(1862)因販賣私鹽,渡海逃至宜蘭,至宜蘭城西投靠同宗,然因通緝在案,且武功過人,族親乃鼓勵其 至邊陲地帶營生,陳輝煌遂至泉大湖地區充當隘勇。 道光年間阿里史等流蕃,輾轉流離於西南沿山一帶(相當於浮洲堡阿里史庄一帶的大湖山邊)。 由於他們有屯務的經歷,又對於防禦生蕃之事頗為熟悉,陳輝煌乃與 […]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其地名起源於墾成地之面積,以每五甲為一張犛計,意即有三十甲的耕地之處, 故名為六張犛,大正九年(1920)時改稱為六家。 此地在漢人未入墾前稱為「霧崙毛毛荒埔」。 乾隆二年(1737)泉州晉江周家來到此地開墾, 乾隆十四年(1749)竹塹社平埔族亦移此荒埔,並建立東興社。 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又有饒平人林欽堂、林孫彰、率林居震、林先坤從鹿港移墾六張犛, 築六張犛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