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樵 (1883-1946) 名祖唐,又名鐵柱,字逸樵,以字行,又字翊業,別號雪香居士。 旌表孝子李錫金之孫、優增貢生李怡堂之少子。 謝琯樵(1811~1864),精書畫,尤善水墨竹蘭,為閩派代表畫家, 咸豐七年(1857)來臺, 先後寓居臺南吳尚霑舉人家、臺南海東書院、以及板橋林本源家,並曾北遊三貂嶺,時與大龍峒 文士往來。後又往新竹潛園為客。流寓四年,臺北李學樵、新竹李逸樵等均追隨之,為當代 […]
書家小傳(13) 洪以南 洪雍平 李碩卿
洪以南(1871-1927)字逸雅,號墨樵,別署無量痴者。台北艋舺人,生於同治十年(1871)。 為臺灣傳統詩社瀛社之首任社長,是北台大善人洪騰雲(二二八公園內「急公好義 坊」所表彰 者)之孫。 據1911年1月30日《漢 文臺灣日日新報》所刊登的〈洪以南君略傳〉,可一窺其生平概略: 洪以南。字逸雅。一字墨 樵。號無量痴者。同治十年(1871)四月生於艋舺土治後街,後徙居淡水。 祖父洪騰雲,經營米 […]
書家小傳(12) 羅秀惠 蔡國琳 楊草仙
羅秀惠 (1865-1943) 字蔚村,號蕉麓,別號花花世界生,清舉人,亦為臺南知名的書法家, 擅長草書,亦能左書,此外也是臺南南社的成員之一。 師事蔡國琳,清光緒年間舉鄉試。 乙未之際,曾與舉人汪春源等人上書諫阻割臺,後避居北京。未幾,返臺定居安平, 兒玉源太郎任總督,曾聘為《臺澎日報》漢文主筆,並協助纂修《臺南縣志》。 1897年擔任臺南國語傳習所教務囑託,1899年臺南師範學校成立後,應聘為 […]
書家小傳(11) 林朝英 許南英 施士洁
林朝英(1739-1816)小名耀華,或作夜華,字伯彥,別署一峰亭,又號梅峰、鯨湖英。 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祖父林登榜自康熙卅二年(1693)攜家帶眷渡臺,創立「元美」號, 經營布匹、砂糖的海運生意,事業蒸蒸日上。林朝英幼年聰明伶俐,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年長喜讀書, 作文別出新裁,惜考運不佳。 28 歲入郡庠,50 歲為歲貢生,63 歲始授中書科中書,功名進展遲緩,尤其是在入郡庠及拔薦歲貢生 之間 […]
台灣通史 卷十六 城池志
台灣通史 卷十六 城池志 《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是故有百里之封者,必有十里之城;有五十里之封者, 必有三里之城,所以駐軍旅而衛人民也。連橫曰:台灣之建城古矣。澎湖虎井嶼之東南,有沈城焉, 天空浪靜,望之在目,繚垣相錯,周可數十丈。漁者常得其磚,色紅堅若鐵,然當沒水鑿之, 上生蠣蚌,似千數百年物。或曰,隋代之所建也,而文獻無征,搢紳之士難言之。 明嘉靖末年,海寇林道乾亂,據澎湖。都督俞 […]
藝匠群英(24) 蘇水欽 葉經義 黃良
台灣傳統建築約可分為閩粵兩大系統,因此寺廟裝飾藝術也隨之而有閩、粵風格之別。 其中閩系可分為閩北、閩南兩派,閩北以福州師為代表;閩南則可以再細分為泉州師和漳州師, 以傳統木雕(鑿花)而言,是以承襲自泉州、潮州與福州三地為主。 承襲自廣東地區潮州、汕頭、佛山的潮汕派的雕刻技法所刻的四角花鳥較傳古寫實, 人物造型架構似平劇人物,一板一眼姿態較嚴肅。 而延續福建地區漳州、泉州、福建木雕傳統的漳泉派之 […]
藝匠群英(23) 施坤玉 施禮 施水龍 施金福
台灣省文建會於民國七十七年委託李乾朗教授主持的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走訪全台 工藝匠師,集錄成「傳統營造匠師派別調查研究」,其中鑿花匠師共十二位,包括板橋的黃龜理, 彰化的施禮、李松林、施坤玉、王慶祥,高雄的蘇水欽、黃良、黃玉瑤、黃金朝、葉經義、 黃金城,以及屏東東港的林榮坤等人。 施坤玉(1919-2010) 出身彰化鹿港,為傳統大木作匠師,13歲起跟隨泉州師傅施明智習藝, 後與日本人 […]
藝匠群英(22) 蘇陽水 林添木 蔡騰迎
台灣寺廟、宅第建築上普遍上裝飾性的低溫彩釉軟陶又稱為交趾陶、交趾燒、交趾仔、尪仔。 清朝中葉〈1811〉交趾陶工藝由福建、廣東來台工作的藝匠傳入,經過百年來流傳及研發,早已 發展出本地的特色風格。 台灣交趾陶基本上分兩大系統,ㄧ是出於廣東師傅的葉王派,一則是傳承自泉州師傅柯訓的洪坤福; 葉王及洪坤福兩人堪稱台灣交趾陶的一代宗師,影響極為深遠。 蘇陽水(1894-1961) 福建泉州人。約在清末與其 […]
藝匠群英(21) 江清露 陳專友 姚自來
日治初期,泉州派的柯訓應聘來台帶領其弟柯仁來,大弟子洪坤福來到北港朝天宮從事交趾陶與 剪黏的工作。柯訓在台灣工作約二年,工作完畢即返回泉州故里,洪坤福則與柯仁來續留台灣。 其中,洪坤福表現相當活躍,從北到南承包廟與工作不斷,在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孔廟、 艋舺龍山寺、員林媽祖廟、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朴子配天宮、台南普濟殿、屏東三山國王廟 等地留有許多作品。 廈門籍的洪坤福在台灣寺廟建築扮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