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之 蟯港內海
茄萣區行政區劃的範圍,現屬於高雄市管轄,西濱台灣海峽,北以二仁溪與台南市為隔,東接湖內區, 東南以竹滬鹽攤及興達港水域與路竹區相鄰, 南則隔興達港水域與永安區相望。地理環境可簡單的區分成水域和陸地,水域指內海潟湖及境北二仁溪, 陸地則指潟湖周圍的內海墘和已陸化的沙洲兩部份。 內海潟湖以及古堯港潟湖淤積形成的低地與沼澤位於本區的東側及南側,約占全區的八分之七, 現多被居民闢為魚塭和鹽田… […]
茄萣區行政區劃的範圍,現屬於高雄市管轄,西濱台灣海峽,北以二仁溪與台南市為隔,東接湖內區, 東南以竹滬鹽攤及興達港水域與路竹區相鄰, 南則隔興達港水域與永安區相望。地理環境可簡單的區分成水域和陸地,水域指內海潟湖及境北二仁溪, 陸地則指潟湖周圍的內海墘和已陸化的沙洲兩部份。 內海潟湖以及古堯港潟湖淤積形成的低地與沼澤位於本區的東側及南側,約占全區的八分之七, 現多被居民闢為魚塭和鹽田… […]
根據文獻記載,距今約六五○○年前的海侵時期到荷蘭時期,南台灣的西海岸線內分佈著幾處面積廣大的內海(或稱潟湖),海岸線外也有成群羅列的砂洲。 「蚊佳半島」正是其中之一,半島形狀狹長,面積由台南、麻豆、佳里興延伸到嘉義布袋的虎尾尞,四百年前荷蘭人稱這半島為「兩河之地」,而麻豆 就座落在蚊佳半島之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蚊佳半島的兩側即鼎鼎有名兩個內海,北邊是倒風內海,南邊則是的臺江內海。 清康熙末期所 […]
17世紀台灣南部,古曾文溪三角洲向西北延伸成蕭壠半島與蚊佳半島,將沿海上下分成倒風及臺江兩個內海(潟湖)。 倒風內海範圍包含現今台南市北門區、新營區、學甲區、佳里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一帶。 清治時期倒風內海的海汊港分佈密集,比較著名的有鹽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和麻豆港等擁有港口機能的市街聚落。 船隻載運五穀、糖、菁(染布原料)等貨品從事商業貿易。 1711年至1730年為全盛期,港口甚至達 […]
清代初期台灣有不少寺廟的石雕是在大陸雕好才運來安裝的,嘉慶道光年間,來台的惠安匠師利用運抵的石材,開始建立自己的風格。 目前新竹市議會前的石獅即是一例。 同治年間起造林恆茂祖祠時,林占梅聘請參與頤和園工程的惠安名匠張金英,自大陸抵台, 以名貴的玉昌湖青斗石雕製四尺二寸的石獅放置在祖祠前。 依據其孫林家興指出: 當石獅雕成後,家祠未及修竣,光緒十二年(1886),新竹知縣方祖蔭將之安置在新完工的試院 […]
鹿港地區自古以來,即是傳統木雕業的重鎮,不論是寺廟建築、神像雕刻、家具及宗教法器, 都是鹿港盛行的傳統工藝事業。 歷經百年的發展,在鹿港地區,到處可見木雕工作室,以及神案、佛具店舖林立。 近代當地知名的木雕業,以李氏家族較為重要,其中李松林、李煥美可為代表。 李氏的先祖李克鳩,自道光年間從泉州來台,參加鹿港龍山寺的重修工程,從此開始家傳的木雕事業。 李松林參與的木刻工作,遍佈知名的寺廟與宅第,獲頒 […]
泉州惠安在過去一向被視為—石雕之鄉。在這樣一個地理條件極為貧瘠的地區成長,村莊附近的 民眾大多 仰賴手藝工業維持生計,例如,離崇武稍遠之溪底村是擅長大木結構的專業村, 曾到過台灣 有名的唐山匠師王益順即出自於此, 另外,著名的蔣氏石匠則出自崇武的峰前村,而張木成所居住的五群村,舊稱黃坑舖,同村親族 不是前往南洋經商,就是以打石為業,其父親張火廣即當地出名的石匠之一…R […]
惠安石匠來台匠師以峰前村蔣系匠師為主。另一位來自惠安縣淨峰鄉的張火廣 , 大約於1910 年代來臺 , 在台灣寺廟建 築也有不少作品,而且多以觀音山石為主要石料。 張木成(1905-1994),福建惠安縣淨峰鄉五群村人,廟宇石匠師,作品常見於台灣傳統廟宇, 對日後台灣打石業技藝影響深遠,人稱木成司。 張木成出生於「石雕之鄉」惠安的五群村,鄰近的峰前村以石匠聞名,如蔣馨等蔣姓石匠家族。 張木成父親張 […]
辛阿救(1886-1928),又名辛亞救,或簡作辛救,福建泉州惠安縣辛家莊人, 清末民初的廟宇石匠師,粵東客家人,以善刻廟宇龍柱聞名。北埔姜氏家廟的石作由辛阿救、 姜房等兩組匠師一同完成,但並非以分金線為界、互競技藝的「拼對場」(對場作),而是各自 打製不同構件,分工合作,所選用的石材也有差異。 辛阿救師承粵東名匠,其家族多為石匠,全台許多大廟立體龍柱及石雕皆出自辛氏名師。 辛家三代包括其父辛 […]
剪黏引入台灣的時間約為清領中期,距今150多年。台灣歷史上最傑出的剪黏師傅為何金龍, 1927年自中國廣東汕頭應聘來台主持學甲慈濟宮的壁堵裝飾;1928年再接下佳里金唐殿的整修工程 ,留下眾多五彩繽紛、燦爛奪目的作品。 台灣的剪黏匠師分南北兩派,北派匠師以擅長於揣摩人物姿態的洪坤福為主, 1908年,洪坤福與師傅柯訓參與北港朝天宮修建,從事剪黏並傳授交趾陶製造技術,門徒後來 散居南北各地。 至於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