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學摘要(44) 葉秉敬 書法離鉤 選輯(一)
葉秉敬(1562-1627) 字敬君,號寅陽,明代衢州府西安縣峽川(衢江區峽川鎮)人。 萬曆辛丑進士,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秉敬學頗淹通,著書四十餘種。 葉秉敬秉性好學,幼通經史;萬曆二十九年(1601) 進士,歷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守開封府、提督河南學政江西布政使司、 大中大夫右參政等職。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秉敬學問淹通,多處講學著作宏富; 詩有葉子詩言志十二 […]
葉秉敬(1562-1627) 字敬君,號寅陽,明代衢州府西安縣峽川(衢江區峽川鎮)人。 萬曆辛丑進士,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秉敬學頗淹通,著書四十餘種。 葉秉敬秉性好學,幼通經史;萬曆二十九年(1601) 進士,歷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守開封府、提督河南學政江西布政使司、 大中大夫右參政等職。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秉敬學問淹通,多處講學著作宏富; 詩有葉子詩言志十二 […]
歐陽詢生於南朝梁梁敬帝太平二年(557),是陳朝大司空歐陽頠的孫子。 13歲那年,任廣州刺史的父親歐陽紇舉兵反陳,失敗被殺,全家為此而受到株連。 歐陽詢因年幼而幸免於難,被他父親的舊友中書令江總收養,並督教他經史書法。 歐陽詢聰敏勤學,讀書數行同盡,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通《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 後出仕隋太常博士。唐 高祖李淵未顯貴時,多次交遊。李淵稱帝後,升遷為給事中。 歐陽詢 […]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人。隋末唐初官員,唐代書法家。 他的楷書字體,成為後來學習書法者經常模仿的對象。 歐陽詢生於南朝梁梁敬帝太平二年(557),是陳朝大司空歐陽頠的孫子。 13歲那年,任廣州刺史的父親歐陽紇舉兵反陳,失敗被殺,全家為此而受到株連。 歐陽詢因年幼而幸免於難,被他父親的舊友中書令江總收養,並督教他經史書法。 歐陽詢聰敏勤學,讀書數行同盡 […]
虞龢,南朝宋泰始年間書法家,會稽餘姚(今屬浙江)人。少好學,居貧屋漏,恐濕墳典,乃舒被覆書, 書獲全而被大濕,時人以比高風。位中書郎,廷尉。 《論書表》一卷,敘二王書事、當時搜訪名跡情形、所得字數並編次二王書及羊欣書卷帙、旁及紙墨筆硯所宜凡數千言。 文氣不一貫,疑有脫簡。朱長文《墨池編》所載二王書事,即其一節,知此文遭割裂已久,故多不相連屬。 龢在宋明帝時曾奉詔與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編次二王 […]
衛恒 ( ? – 291) 西晉書法家。著名的書法家衛瓘之子,字巨山,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 官至秘書丞、尚書郎。惠帝時為賈後等所殺。 他善草書,兼學隸、篆,所以他的草、章草、隸、篆都寫得極好。 他根據自己的實踐,著有《四書體勢》,是研究中國書法的重要資料。 全文如下 : 昔在黃帝,創制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 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 […]
韓方明,唐代貞元年間書法家,生平事蹟不詳。 自云:昔歲學書專求筆法,貞元十五年,授法于東海徐公璹,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 《授筆要說》一篇,前敘筆法傳授,自謂授法于徐璹、崔邈,後言執筆五法。 大抵唐以前作書,頗重執筆之法,故言者較多。但所引名家口授秘傳,並不可靠。 全文如下 : 昔歲學書,專求筆法。貞元十五年,授法于東海徐公璹,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由來遠矣。 自伯英以前, […]
楊慎(1488-1559) ,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諡文憲, 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 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楊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場文》、《過秦論》,眾人皆驚。 進京後,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讚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習。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試一甲 第一名(狀元),賜進 […]
楊慎 (1488-1559) 號升庵,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明正德年間試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明世宗時謫戍雲南永昌(今雲南保山市),詩作遂頗多感憤。 詩之外又擅文章詞曲等,修養十分全面。楊慎一生精勤好學,著述極豐, 凡宇宙名物,經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說,醫卜技能,草木蟲鳥,靡不究心多識,闡其理,博其趣,而訂其訛謬, 是一位求學善身並樂而不疲以至終生的士大夫。 《明史·楊慎傳》 […]
趙構 (1107~1180)即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政治上無能,成偏安之局,然精于書法 , 善真、行、草書。 《宋史•藝文志》載高宗評書一卷,亦名《翰墨志》。 高似孫《硯箋引》作《高宗翰墨志》,嶽珂《法書贊引》作《思陵翰墨志》,後人所追題也。 高宗當臥薪嚐膽之時,不能以修練戎韜,為自強之計,尚耽心筆劄,效太平治世之風,可謂舍本而營末。 然以書法而論,則所得頗深。陸游《渭南集》稱其妙悟八法,留神古雅 […]
(續) 古人論真行書,率以不失篆分意為上。後人求其說而不得,至以直點斜拂形似者當之。 是古碑斷壞,彙帖障目,筆法之不傳久矣。 南唐祖本,宇內罕覯,潭絳大觀寶晉諸刻,具體宋人,停雲鬱岡,悉成趙法,即華亭力排吳興,而戲鴻不乏趙意, 良由勝國盛行趙書,摹鐫路熟,雖從真跡上石,而六朝筆妙已不可見加。 大凡六朝相傳筆法,起處無尖鋒,亦無駐痕,收處無缺筆,亦無挫鋒,此所謂不失篆分遺意者。 虞、歐、褚、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