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家族(046) 瑞芳 李建興家族
李建興先生,字紹唐,生於清光緒十七年(1791)。先世籍隸福建安溪歸善鄉依仁里石聖堡廣孝大路厝。 高祖庇,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奉母翁太夫人率子聯霸、聯淵、聯錦,舉家渡海來台,登陸 於瑞芳庚子寮海濱,初居上淡水石碇堡滴水仔庄,旋移居同堡新寮仔大尖後,今平溪十分寮上天山。 經過了百廿餘年,李建興以其地為李氏發源之地,先人廬墓所在,就地建立家祠,名為光孝。 李聯霸生子八,李伯夷排行第七,生建 […]
李建興先生,字紹唐,生於清光緒十七年(1791)。先世籍隸福建安溪歸善鄉依仁里石聖堡廣孝大路厝。 高祖庇,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奉母翁太夫人率子聯霸、聯淵、聯錦,舉家渡海來台,登陸 於瑞芳庚子寮海濱,初居上淡水石碇堡滴水仔庄,旋移居同堡新寮仔大尖後,今平溪十分寮上天山。 經過了百廿餘年,李建興以其地為李氏發源之地,先人廬墓所在,就地建立家祠,名為光孝。 李聯霸生子八,李伯夷排行第七,生建 […]
劉文進(1771-1826) (啟成) 前清例貢生。生於乾隆三十六年,卒於道光六年,享年五十五歲。 劉氏祖籍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其祖父劉元龍於康熙五十年(1711)來台,初居嘉義柳仔坑, 晚年回到廣東,留有長子劉永萬移居石崗仔謀生。 乾隆末年,劉啟成渡台向其伯父劉永萬學習經商,買賣日用雜貨,並做豆腐生意。 由於為人誠實敦厚,克勤克儉,遂為九房黃氏所青睞,把女兒嫁給他。 當時大批移民湧進,向東勢地區 […]
內湖境內,有漢人開墾業戶,始於清乾隆初年;「內湖庄業戶何周沈」招佃來墾, 「十四份陂圳」為里族莊林秀俊所開築;由十四份陂和公館陂所組成;兩陂塘面積二十四甲餘, 主要集水區為五指山系的白石湖(碧山)和大邱田(大湖街底)山區,是圓覺小溪、米粉坑溪和 牛稠湖山澗溪水的匯集地。灌溉下游農地範圍,包括「新里族庄」附近的十四份(今康寧路三段一帶)、 彎仔庄(今國醫中心南側一帶)和粉寮(公館山西南側一帶),面積 […]
李春生(1838-1924) , 道光十七年(1838) 生於廈門,父親李德聲,母親林有,排行四男; 大ˊ正十三年(1924) 歿於台北大稻埕,享壽88歲。 1851年春生隨父由倫敦宣道會宣教師施敦力亞力山大(Alexander Stronach)在廈門領洗; 是從廈門移居台灣最早期信徒之一。其事蹟已有專論專書所介紹。 1895年,台灣改隸日本。同年8月8日,台北保良總局成立,劉廷玉、葉為圭分任正 […]
大龍峒一地原來是平埔族「大浪汞」(或稱巴浪汞)社的居地。十九世紀前期,來自福建省泉州同安縣 的移民人數漸多,遂在圓山與淡水河間建立起一條東西向的街道(今哈密街),稱「四十四坎」, 東起保安宮(主神保生大帝,源起同安縣),西邊的終點可能為和安宮,並運用淡水河經商,這個地區 一般就稱為「大隆同」或「大龍峒」。 大龍峒的發展並不若艋舺或大稻埕興盛,但仍然是今日臺北市發展的初起地區之一, 談及臺北市發展史 […]
基隆顏家的祖先顏浩妥,於清乾隆四十年間,從福建安溪縣金田鄉率子渡台 , 初在大肚溪附近 開採石材;但10餘年後遭遇大飢荒,被迫返回福建,並卒於安溪。 嘉慶年間,顏浩妥之子顏玉蘭、顏玉賜再度赴台,在梧棲港一帶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 之後北上遷居至基隆暖暖,家族也逐漸安定下來。 顏玉蘭的兒子顏斗猛,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在瑞芳鮚魚坑購地開墾,成為顏家發跡之地, 後遷居瑞芳的顏家,目睹當時基隆港的興盛 […]
「廬江何氏姓源考略」記載: 1978 年戶口普查資料顯示台灣何氏人口總計144,503人。分布最多之五縣市 順序:第一位是台北市 20,957人﹝士林、內湖佔多數﹞。第二名的則是嘉義縣 16,059人﹝其中民雄最多﹞; 其次是台北縣 ﹝板橋、中和﹞、台中市 ﹝西屯何厝﹞、台中縣 ﹝沙鹿、潭子墘一帶﹞。 其中散居於士林及內湖一帶的何氏人口中 , 何士蘭家族是其中頗具有代表性的 ….. 按 […]
「范姜」這個姓氏,是近兩三百年前才出現的,背後有一段飲水思源的報恩故事。 根據范姜姓族譜紀載 : 范姜殿高的祖父早逝,祖母雷氏無力扶養二子,即文周、文質,於是改嫁姜同英為妻。 因二人均蒙姜同英鞠育成人,范文質長大成人後為感念姜同英的養育之恩,遂將其五子均冠上 范姜複姓,一是感念繼父的恩情;二為表示自己不忘本,為范家的血脈, 至此而後,范姜此一姓氏便成為今日范姜家族之濫觴。 乾隆元年(1736),范 […]
黃南球(1840-1919),字蘊軒,清棟軍主要將領,出生於楊梅,15歲時隨父黃梅怡搬至苗栗 南庄,曾短暫居於銅鑼鄉的雞籠山下。為苗栗很多地區的首要開墾者,包含今苗栗三灣、獅潭及大湖, 都是其創辦的墾號所開墾,人稱黃滿頭家。 黃南球的父親黃梅怡,由原籍廣東長樂縣梅林約尖山,攜眷于清同治初年渡台,卜居雞籠莊(今銅鑼鄉)。 清同治三年(1864)移居今苗栗縣南莊,未幾又徙居今三灣鄉南坪,協助其同族親人 […]
巴宰族的分布原以今天豐原、神岡一帶為主,北起大甲溪岸,南迄今日潭子鄉,東達今日東勢一帶, 西至大度山。根據張耀錡的「平埔族社名對照表」,將岸裡大社分成九社,是為大社、岸西社、岸東社、 岸南社、西勢尾社、麻里蘭社、翁仔社、葫蘆墩社、岐仔社,另外再加上阿里史社、樸仔籬社、掃涑社 、烏牛欄社,共計十三社。 巴宰族可以說是中部最活躍的一族,而其中又以岸裡社為主,因為屢建軍功,清政府不斷賞賜, 故岸裡社幾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