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方志
福建安溪與台灣之關連
安溪與臺灣血緣相承、語言相通、民俗相習,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據安邑海外同鄉會引證,在《臺北二十五姓族譜敘例》中,有十姓源于安溪,即《清溪陳氏族譜》、《佛耳山詹氏族譜》、 《岩嶺王氏族譜》、《古瀨葉氏族譜》、《虞都許氏家譜》、《魯國顏氏族譜》、《武功周氏族譜》、《仙景李氏族譜》、 《安平高氏族譜》、《虎邱林氏族譜》。 昭和二年(1926年),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當時安溪籍在臺灣者共有44萬 […]
滄海桑田之 蟯港內海
茄萣區行政區劃的範圍,現屬於高雄市管轄,西濱台灣海峽,北以二仁溪與台南市為隔,東接湖內區, 東南以竹滬鹽攤及興達港水域與路竹區相鄰, 南則隔興達港水域與永安區相望。地理環境可簡單的區分成水域和陸地,水域指內海潟湖及境北二仁溪, 陸地則指潟湖周圍的內海墘和已陸化的沙洲兩部份。 內海潟湖以及古堯港潟湖淤積形成的低地與沼澤位於本區的東側及南側,約占全區的八分之七, 現多被居民闢為魚塭和鹽田… […]
滄海桑田之 臺江內海
根據文獻記載,距今約六五○○年前的海侵時期到荷蘭時期,南台灣的西海岸線內分佈著幾處面積廣大的內海(或稱潟湖),海岸線外也有成群羅列的砂洲。 「蚊佳半島」正是其中之一,半島形狀狹長,面積由台南、麻豆、佳里興延伸到嘉義布袋的虎尾尞,四百年前荷蘭人稱這半島為「兩河之地」,而麻豆 就座落在蚊佳半島之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蚊佳半島的兩側即鼎鼎有名兩個內海,北邊是倒風內海,南邊則是的臺江內海。 清康熙末期所 […]
滄海桑田之 倒風內海
17世紀台灣南部,古曾文溪三角洲向西北延伸成蕭壠半島與蚊佳半島,將沿海上下分成倒風及臺江兩個內海(潟湖)。 倒風內海範圍包含現今台南市北門區、新營區、學甲區、佳里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一帶。 清治時期倒風內海的海汊港分佈密集,比較著名的有鹽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和麻豆港等擁有港口機能的市街聚落。 船隻載運五穀、糖、菁(染布原料)等貨品從事商業貿易。 1711年至1730年為全盛期,港口甚至達 […]
台灣通史 卷十六 城池志
台灣通史 卷十六 城池志 《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是故有百里之封者,必有十里之城;有五十里之封者, 必有三里之城,所以駐軍旅而衛人民也。連橫曰:台灣之建城古矣。澎湖虎井嶼之東南,有沈城焉, 天空浪靜,望之在目,繚垣相錯,周可數十丈。漁者常得其磚,色紅堅若鐵,然當沒水鑿之, 上生蠣蚌,似千數百年物。或曰,隋代之所建也,而文獻無征,搢紳之士難言之。 明嘉靖末年,海寇林道乾亂,據澎湖。都督俞 […]
臺北建城一百三十週年
清同治13年(1874),在臺灣南部所發生的牡丹社事件,是促使臺北建城的遠因。 因牡丹社事件之故而喪失琉球宗主權的滿清朝廷,終於體會到日本意欲越過東海擴張領土的野心, 相對的,滿清朝廷也大幅改變了對臺灣戰略地位的觀感,認識到臺灣島是遏止日本和其他列強國 侵略中國的前哨。 於是想藉由建立臺北府來強化北臺灣防禦的滿清朝廷,於光緒元年(1875)批准了福建巡撫沈葆楨 的「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 […]